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新市场社区、黄正街社区、滩子口社区、五龙庙社区均属于老旧社区,社区环境老旧、道路狭窄坡度多,住房多为楼梯房,现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三千余人,老年人口占辖区人口总数的16.10%。其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约一千人,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且高龄化、空巢化情况显著,在前期的调研中了解到,社区低龄老人退休后空闲时间较多,生活方式单一,有意愿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有着良好的社会参与能力与自我实现需求。而社区中的高龄老人由于身体机能老化、社会支持网络有限等在居家照料服务需求的满足上面临困难。
对此,重庆市一福养老发展中心以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老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依托,挖掘社区低龄老人潜能,通过老年志愿者小组活动积极培育社区能人,探索低龄老人参与为老服务的“以老助老”模式,实现提升低龄老人获得感、满足高龄老人切实服务需求的目的。
二、服务目标
挖掘社区低龄老人资源,发挥低龄老人优势,组建老年志愿者队伍;加强老年志愿服务管理,增强老年志愿者队伍归属感和凝聚力;提升老年志愿者服务意识及服务能力,促进自我成长,培育社区能人;开展“助老”志愿服务,促进高龄老人居家照料服务。
三、服务过程
(一)挖掘热心老人,组建志愿者队伍。
社工在社区日常走访过程中发现社区存在部分热心老人无偿帮助有困难的人,并以五一劳动节为契机宣讲爱心故事、表彰“最美劳务者”,吸引到更多热心低龄老人参与社区服务。同时,社工投入额外的时间与精力,以一对一方式走访社区热心老人,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精神状况、身体状况、爱好特长等,招募到部分热心老人加入,初步组建志愿者队伍。
(二)制定团队规范,增强小组归属感。
社工通过欢乐的“水果拍”,加强了社工与组员、组员之间的认识,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并引导组员探讨制定小组契约,建立小组规范。同时,引导组员一起取队名、口号,并共同讨论制定志愿服务管理制度、积分兑换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小组的紧密性和归属感。此外,通过带领组员学习志愿服务相关知识,提升组员志愿服务意识,强化志愿服务精神。
(三)培育小组领袖,提升志愿服务能力。
小组通过“雪花片片”“合力运球”两个游戏引导组员学会彼此尊重,相互合作,共同推动社区互相养老服务发展。同时,推选出团队带领者,通过服务活动策划、志愿服务带领等,为其增权赋能,培育团队骨干、社区能人。此外,通过组织开展提供志愿服务必要的沟通技巧、紧急情况处理、日常护理、服务记录等培训、引导组员总结分享志愿服务经验与感受等,不断提升组员志愿服务能力,以便为高龄老人提供更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
(四)增强组员权能,开展助老志愿服务。
通过观看小组发展历程视频,颁发志愿者证书,配备志愿者马甲,提升组员对志愿者身份的认同感及团队的归属感;通过志愿者积分兑换、志愿服务故事宣传、志愿者表彰等,加强对组员的物资激励和精神激励,提供其价值感,为其增权赋能。截至目前,4个社区挖掘培育社区低龄老年志愿者32名,提供义剪、助餐、电器维修、洗衣、代购、情绪疏导等“以老助老”志愿服务200余人次,发挥了低龄老人余热,提升了低龄老人获得感,营造了尊老、敬老、助老的社区氛围。
四、总结反思
(一)低龄老人是资源,小组工作是方法。
社区中本身就存在热心低龄老人无偿帮助别人的感人故事,低龄老人这种无组织的爱心帮助活动,是“老老相助”的雏形。这让我们看到低龄老人是有潜力的,他们不仅是服务接受者,也是服务提供者,是提供养老服务的资源。我们相信,运用小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技巧,可以将其培育成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者的重要力量,让无组织的爱心帮助成为有组织的持续服务,这是开展“义耆同行”志愿者培育小组的初衷与目的。
(二)小组培育是手段,凝聚力量是关键。
进一步挖掘社区热心老人资源,组建社区低龄老年志愿者队伍,通过小组培育,引导低龄老年志愿者学习志愿服务相关知识与服务技巧,共同探讨志愿服务发展相关事宜,提升低龄老年志愿者志愿服务能力,增强组员的团队归属感,凝聚团队力量,建立有能力有组织的“一福志愿者”团队。实践证明,通过小组培育,将“一福志愿者”紧紧凝聚在一起,增强了组织性、规范性和专业性。
(二)社工介入是桥梁,以老助老服务是目标。
在这个小组活动过程中,社工一方面作为资源筹措者、支持者、协调者,组建低龄老人志愿服务队伍,加强低龄老年志愿者能力建设;另一方面作为引导者、倡导者,营造社区互帮互助的氛围,引导低龄老年志愿者为社区高龄老人提供代买代购、清洁卫生打扫、助医助餐等居家照料服务。社工作为连接低龄老人和高龄老人的桥梁,将促进低龄老人的价值提升与为高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结合起来,实现推动社区“以老助老”服务发展的目标。